健康教育

【都市快报】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医生好说歹说不肯接受房颤治疗,几个月后大面积脑梗、彻底瘫痪……

日期:2023-08-20 访问量:1959 类型:健康教育

都市快报“浙医在线”版面负责报道浙江最优秀医师,原创专业科学的健康报道。为了让大家聆听到来自临床一线大咖最原汁原味的权威声音,浙医在线特别开设《浙医大咖说》专栏,邀请浙江省内各家医院各个科室的顶尖专家亲自撰文,为我们的读者进行最专业权威的科普,内容包括疾病病因、治疗方法优缺点对比、不同治疗方法适用人群、疾病预防等。


正常情况下,一个正常人每分钟心跳60-100次,且节律齐整。一旦心跳的节律或者快慢出了问题,就是心律失常。我们常听到的“早搏”“房颤”等都属于心律失常。

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也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心律失常。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不规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房颤会带来两大危害,一是脑卒中(中风)的风险大大增加。血栓脱落造成的脑中风,大部分由房颤造成;二是房颤发作会使得心脏逐渐增大,心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心衰;

房颤最主要的治疗目的就是改善症状、预防中风,让房颤尽可能不发作,避免因房颤影响心功能以及带来中风风险。

今天,我们邀请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邢炜教授和大家聊聊房颤的话题。


房颤最主要的两大危害——

脑卒中和心力衰竭

人的心脏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房颤即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一次,便是完成一次“收缩-舒张”的过程,而当心房没法按照规则节律跳动,跳动频率过快,是正常情况下的好几倍时,心房无法完成正常的“收缩-舒张”,只能以颤抖的方式进行跳动,这就是房颤。

房颤发生时,可能会有心慌、胸闷、乏力等感觉,若是房颤发作时间久了,逐渐适应了这些症状,感觉可能变得不那么明显。当然,房颤之所以需要重视,不只是因为这些症状那么简单,它最主要的危害体现在使脑卒中(中风)的风险大大增加以及可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这两方面。

为什么房颤会产生这两大危害?房颤发生时,左心房中的左心耳无法正常收缩,血液在里面凝滞并形成血栓,血栓掉落后进入脑子便导致了脑卒中;而由于心房不收缩,心跳不规则,长此以往加重心脏负担,最终便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阵发性发颤和持续性房颤

哪种更严重?

按照最广的范畴,房颤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发作一周以内,一般48小时以内可以自行终止)和持续性房颤(不停发作,一般至少持续1周以上,不能自然终止)两种。

一般来说,持续性房颤更容易形成血栓,但是相对不容易掉落,阵发性房颤则正好相反。为什么呢?如果是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时形成了血栓,心房颤动,突然又恢复了正常的窦性心律,心脏一收缩,可能就会让血栓掉下来。

事实上,我们对疾病的理解总是在不断深入的,最早认为阵发性房颤发生中风的概率低,后来认为阵发性房颤发生中风的概率高,再后来认为两者的概率相差不大。其实,无论概率高或者低,总是在中线的附近徘徊,只不过一种更容易产生血栓,另一种产生血栓后更容易掉落。不管是哪一种,血栓掉到脑子里,就是大问题

我在临床上见过太多对房颤不以为然或者不够重视的患者,一旦出现问题,结果往往很令人遗憾。

曾经有一对夫妻到我的门诊来,妻子陪着有房颤问题的丈夫来咨询。丈夫60岁,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经过评估,我认为他中风的可能性不小,建议住院进一步检查,有必要则考虑手术治疗。听了我的话,妻子说“张院长,我先生明明好好的,能吃能睡能工作,你别吓我们!”我告诉他们,这种毛病就是这样,可能前一分钟还好好的,后一分钟人就倒在了地上。好说歹说,夫妻俩总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坚持只要开药回去吃,不住院检查,也坚决不考虑任何手术

几个月后,我到病房查房,路过监护室,被一位女士叫住了,“张院长,你来看看我先生!”我走过去一看,一位男士躺在病床上,处于昏迷状态,查看过病历——诊断为大面积脑梗,人已经彻底瘫痪。交流了几句,我想起来,正是当初那对夫妻。

“张院长,赶紧给我们做手术吧!”我很遗憾地告诉她,原先建议他们做的就是预防性的手术,现在已经中风,做手术已经没有意义了。而且,根据这位患者的病情来看,治疗起来非常困难,也许余生都要躺在床上度过

 

三种方式预防房颤所带来的中风

房颤最主要的危害就是中风,因此,预防中风是针对房颤进行治疗的首要目的。怎么预防?两个层次——最理想的是出现房颤后避免血栓的形成,如果血栓已经形成,就要考虑怎么不让它掉落。这里我们主要说说如何避免血栓的形成。

第一步,对房颤进行评估,年龄多大,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都是评估中重要的参考因素。评估完成,再考虑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上主要有药物治疗、射频消融以及左心耳封堵三种手段。

最早的时候,是通过药物进行预防。使用抗凝剂类药物,如华法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即使房颤依然存在,血液无法凝固,那么也就很难形成血栓。但是抗凝剂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容易造成出血。从外观上看,皮肤表面可能有一块一块的淤青,不过皮肤表面的出血不是大问题,最怕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出血后身体可以自行止血,或者进行处理后血也容易止住,可服用抗凝药物的人一旦出现出血,止血难度是很大的。因此,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是短期的。长期药物治疗也有,但比较少

第二种治疗方式是射频消融。它的本质是一种介入手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静脉把导管送入心脏,利用射频电流的能量,使病灶组织坏死而丧失电活动性能。简单来说,就是到心脏里烧一通“电焊”,烧死相应坏死的组织,以此来治疗心律失常。这种方式更适合年轻患者以及房颤较早期的患者。不过,射频消融还存在局限性,目前并不能100%治愈房颤。

第三种则是左心耳封堵。我们的心脏分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在右心房跟左心房的两边,有两个外形像耳朵一样的结构,那就是心耳。就像世界上没有两枚完全一致的指纹,每个人的心耳也是不同的。房颤患者所形成的血栓绝大多数来源于左心耳,把左心耳和心房之间的通路堵住,即使血栓形成,被堵在心耳里掉不出来,就能有效预防中风。左心耳封堵的手术形式和射频消融一样,通过介入穿刺进行操作,经股静脉将封堵器送入左心室。相比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术手术时间短,更适合老年患者以及房颤病情较久的患者。

另外,如果经评估房颤病情较严重、血栓栓塞风险高,也可同时接受射频消融和左心耳封堵两种手术。

 

引入3D打印技术

显著提高左心耳封堵术成功率及手术效果

虽说左心耳封堵术的原理简单,但手术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左心耳的形状很不规则 ,结构因人而异,按照以前的手术思路,医生需根据不同的左心耳开口大小、深度和心耳形状选取适宜型号的治疗器械并评估器械放置的位置,如果医生经验不足,很可能封不严、堵不死,降低手术效果。

2014年左右,国外有医院尝试将3D打印技术运用到医疗领域。我在完成一次“左心耳封堵术”的模拟手术后思考,能不能也把3D打印技术结合医学临床?我的设想是,先用3D打印机打出患者的左心耳模型,然后根据这个模型制订手术方案,在体外根据患者的左心耳模型做模拟手术,最后再进行微创介入手术。

手术前,打印出患者的左心耳模型,通过3D模型,医生可以看到整个结构,以及可以做预测放置封堵器的位置。这对于封堵器的尺寸如何把握、封堵器放在哪个部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都有非常好的辅助和指导作用。同时,用了这个技术能够把整个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减少并发症,并最终落实到病患得到的临床治疗效果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研究,我的设想顺利落地。2014年9月30日,我为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实施了浙江省首例左心耳(三维重建)封堵术。术后至今,每次复查,情况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