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动态

中医帮助您建立正确的健康观----未病先防

日期:2016-12-19 访问量:14747 类型:医院新闻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流传千年的古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意思是说,最高明的大夫是在没有生大病前就先预防疾病的发生,可见千年以前古人就有了“治未病”的健康管理观念。通过千年来的经验积累,现代中医根据“治未病”、“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中医核心理论,结合现代健康管理学方法,通过中医信息采集、分析、评估,运用饮食起居管理、情志调理、运动疗法、中草药治疗及针灸、推拿等多种措施,使亚健康人群、患病人群得以平衡阴阳气血,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少生病、不生病,纵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减少疾病复发。

       中医的健康管理在于未病先防。主要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这三方面。这三点听上去很高深莫测,实际做起来并不难。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就是说要顺应自然界的环境变化,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要及时回避,起居要顺应季节的更替: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使精神随春季生发之气而感到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白天应适当出汗使腠理宣达,阳气可以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过度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

       目前临近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中医讲究冬季是封藏的季节,需要保养阳气,注重穿衣御寒。有些人比较粗心,天冷了没有及时添加衣服;有的人为了漂亮,本来穿得就少,还不扣外套。这都会损伤人体阳气,使腹部受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女性,更容易肚子疼、拉肚子,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多穿点,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严实点。

2.调理精神情志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焦虑、紧张、易怒、失眠、抑郁等。而中医养身要求我们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社会变化,不随意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这样一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才是养身和长寿的基础。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因而,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有利于保持心情舒畅,工作有精神。另外冬季适宜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坚持每天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早晚搓揉脚心,以增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冬季血脉畅通、精神调达舒畅,达到养身健体的功效。


3.保持阴平阳秘

      《黄帝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秘对生命活动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明的健康管理目的就是调和阴阳: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内守;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绝而不相交,那么精气也就随之耗竭,精气耗散,那么人也将面临死亡。

       现代社会人群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注意,许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大部分人都会有失眠、乏力、头晕、肥胖等多种自觉症状,但是并不了解这些症状的背后是体质阴阳的虚衰、偏胜、更甚者会因为阴阳不平衡导致外邪入侵,中医健康管理可以通过舌象、面色、脉象、问诊的诊察手段来收集个体健康信息,并通过数字化分析,予以体质(寒热、阴阳和虚实)及五态人格等中医特色辨识,根据检测结果,建立检测者的中医健康档案,并由健康管理师或医护人员对于检测者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经络穴位、茶饮药浴、运动锻炼等生活各环节方面进行养生和干预指导,提供相关中医特色疗法的建议。


       目前我院中医科联合体检中心佑生楼8楼运用中医体质辨识仪开设了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管理项目,运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唯一推荐的体质辨识设备,通过面色舌象脉象症状问卷的检测和归纳分析,形成标准化”“量化”“图表化”的分析结果,让检测者和医务人员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建立独一无二的个人体质档案。同时由中医专家根据中医理论知识,总和判断,给予贴合每个人体质的养身保健方案。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患者,中医体质辨识系统通过大样本信息采集,筛选出不同体质、各疾病不同阶段下行之有效和适宜的保养方法,提高慢病人群的生活质量,减少慢病患者医疗支出。

       看了以上介绍,希望在这个冬季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并针对性地调养身体,增强体质的朋友们可以来中医科,中医专家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运用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辨证等方法,根据您的医学体检结果、以往看病的资料,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针对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生活习惯,排查危害健康的因素,为您制定全面、深入的健康调养计划,指导您如何正确养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