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钱江晚报】拯救心梗,胜算超95%!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值得期待

日期:2022-09-13 访问量:3385 类型:健康教育

    “与儿童时期不吸烟的人相比,儿童时期吸烟与成年后致命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61%。”近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儿童心血管危险因素和成人心血管事件”通讯文章引发热议。
    “面对心血管病患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的现状,预防在前已逐渐成为重中之重,而我们把关口继续前移,警醒大家从小时候的生活方式抓起,从而终生获益。”通讯文章的第一作者,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科研部副主任王明伟博士坦言。
    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团队在临床、科研、预防等各方面都显示出硬核实力,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蓝图中,不断致力于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的探索。
    “上医治未病!我们的心脑血管病医生不光能看病、手术,更应成为心脑血管病预防的前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杭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拱墅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协会会长张邢炜教授介绍道,医院向来重视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持紧密联系,今年成立的拱墅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协会,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探索出城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拱墅模式”。

不断创新突破

寻找生命救治新希望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有权威大咖加持,理想也就能更快照进现实。而对于患者来说,则意味着能尽早体验前沿新技术和设备,让心血管病的防治变得更安全、高效和便捷。
    “虽然我来杭州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感受到杭州人民对健康非常关注,而且也在临床中发现了杭州人心血管疾病与北方人存在的一些细微差异。我和团队伙伴们已着手准备,从杭州人心血管病的特点出发,相继开展心脏瓣膜介入、三维电生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新手术和检查,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杭师大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董鹏信心满满地说。
    另外,针对复杂危重患者,杭师大附院心血管团队亦在寻找新希望。就拿给肾病患者做心脏介入手术来说,一直是个难题。能否让肾病患者一边做着血滤一边做介入?对此,董鹏正带着他的成功经验与杭师大附院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努力磨合与推广。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相信很多人不陌生,在杭州的许多大型公共场所都有设置,且已多次成功挽救突发心血管意外事件患者的生命。那么,可穿戴AED有想过吗?院长张邢炜教授表示,团队正在研发,可以像背心一样穿在身上,当危险来临时,身边人一键便能启动电击急救,省去了寻找就近AED和取的时间,也避免了有些人在慌乱中不会使用的尴尬。
    据悉,杭师大附院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实验室所在的转化医学中心,配备从哈佛医学院、早稻田大学引进的高端科研、教学人才,更多创新的健康产品将陆续从这里走进千家万户,守护心血管病患者的健康与生命。

引进院士大咖

打造高水平“黄金战队”

    在杭州城北,看心血管病到杭师大附属医院,已成为辖区居民的就医习惯之一。而这份珍贵的信任,很重要的是源于杭师大附院心血管病团队扎扎实实的专业实力,能为患者及家属提供高品质的疾病防治服务。
    杭师大附院心血管内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中国心血管病专科护理及技术培训基地,并与美国梅奥医院、日本仓敷中央病院、澳大利亚悉尼圣文森特医院等国际著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每年举办“杭州运河心血管病会议”,国家级和省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邀请国际著名医学专家定期来院手术交流,使科室整体技术水平紧跟国际前沿。
    而要让学科持续发展,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近几年来,张邢炜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更是着力优化团队建设,加大力度“筑巢引凤”的同时,加紧内部人才的培养。
    “2021年,都曾担任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分别受聘为医院名誉院长和医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董鹏最近正式加入,成为心血管内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专业团队的两位顶级专家王绿娅主任医师和杨娅主任医师,也将各带团队定期来医院坐诊、查房。我们自己院内也培养了一批40岁以下的年轻博士……”说起团队的人才队伍,张邢炜教授如数家珍,信心满满,因为有了这些精兵强将的助力,杭师大附院心血管内科的未来可期。 


探索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 


    对心衰、心梗等心血管意外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最大限度缩短救治时间,张邢炜教授带着杭师大附院心血管团队做了许多的探索和创新。
    2011年11月,与拱墅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远程心电实时监控传送网络,在社区与医院之间架设起心脏病救治绿色通道。2015年初在省内率先开始筹建胸痛中心,2016年7月通过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2017年12月通过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认证,同年牵头成立杭州市胸痛中心联盟,2018年11月牵头组建杭州市医学会胸痛分会,在迅速、准确、有效救治心血管意外患者方面经验丰富。
    以心梗为例,从患者入院到完成手术,10年前平均用时为180分钟,如今已缩短至60分钟,用时最短的一位患者仅29分钟,大大提升了患者的预后,也减轻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而自2020年全国层面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以来,杭师大附院心血管团队也在杭州持续推进该工作,包括救治流程的梳理、基层医护的培训,以及对辖区居民的科普等,希望共同提升医患对胸痛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心梗救治成功率。
    不过,目前这张保护网仍不够大。“95%的心梗可以被预防或被救治。”张邢炜教授表示,他们正在奋力跳出“以治病为中心”,并在原先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联动的基础上,编织一张真正能兜底的保护网,不久前成立的拱墅区心脑血管病防治协会便是这张网的核心。
    对于未来的具体规划,张邢炜教授设定了几个阶段性目标:第一步,缩短拱墅区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的救治时间;第二步,降低拱墅区严重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第三步,降低拱墅区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终极目标,是形成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
    “脑梗与心梗都是血管病,危险因素和防治手段也基本一致。借助5G新技术,在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基础上,推进立体化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尤其是对高危人群进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和管理,真正实现“卒”可及防。”杭师大附院副院长王静华补充道。
    杭师大附院作为杭州城北区域医疗中心之一,一直肩负着保障辖区居民健康的职责。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方面,从未停下发展与创新的脚步。在规模、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都已是心脑血管病的诊疗高地。但预防为主是建设健康中国的科学策略,因此,杭师大附院在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方面也主动扛起这份社会责任。医院党委书记刘新功表示:“在全社会加强数字化赋能,打造‘共同富裕’的奋斗征程上,相信我们在探索的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定能更好守护城北百姓健康,为其他区域的防治提供借鉴,从而惠及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民。”